簡介
聽能復健的相關教科書中有許多經典的重要觀念與方法,包括跨團隊合作、以家庭為中心、定期言語感知評估進行輔具驗證、以實證本位設計聽能評估材料等等。然而在實務工作上,受限於可用資源與現實環境,許多觀念在落實上有其難度。本次研討會集結了聽能復健的團隊成員,以及聽語專業的研究人員和教授,從實務經驗的角度出發,並在實際案例分享之外,搭配文獻的佐證、研究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從各個面向探討將教科書重要觀念應用到實務工作的眉眉角角。
- 主辦單位: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
- 時間:2019 年 9 月 22 日(星期日)08:30~16:40
- 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總院(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92 號)平安樓 15 樓階梯講堂(可由中山北路正門左側電梯上平安樓至 15 樓研討會會場)
- 費用:免費(午餐需自理,名額限 150 名額滿為止)
- 報名:7 月 22 日~8 月 31 日期間開放線上報名 https://reurl.cc/DEZjR(若送出報名表後 2 個工作天未收到確認函,請來信洽詢,聯絡 E-mail: elisachang@chfn.org.tw)
- 洽詢電話:02-26272877,分機 2565 張小姐、分機 2568 陳小姐
- 9 月 6 日公告與會名單於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網站與馬偕醫學院聽語學系網站
- 響應環保措施,將不提供紙本講義和問卷,會前將以電子郵件方式提供講義下載連結,當天以 QR code 掃描填寫線上回饋問卷;當天備有茶包供沖泡飲用,請自備環保杯。
演講題目大綱
健保給付電子耳時代的評估利器:言語感知評估
講師:張逸屏研究員、張晏銘聽力師
自人工電子耳手術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後,許多在聽覺條件上符合植入電子耳、但受限於經濟狀況的個案家庭,又找到了受惠於電子耳的契機。雖然經濟上的問題得到紓解,是否要植入電子耳仍仰賴專業人員的臨床評估。目前臨床上確認助聽器是否效益不足的評估方式,包括了助聽後閾值、大腦皮質聽覺誘發電位(CAEP)與言語感知評估,前兩者皆屬聽察覺能力評估,因此其中言語感知評估最能反映實際生活聽能表現。而目前健保對於言語感知評估的規定條件有彈性的空間,演講中將分別從文獻及實際案例,探討聽力師選擇施測材料及條件的考量,以確切反應個案真實的聽能表現,提供聽語療育團隊成員(包括醫師、家長、聽覺口語師、語言治療師等)評估個案是否有迫切植入電子耳的需求。
電子耳個案術前聽語評估、術後語詞聽知覺評估及預後臨床分析
講師:江岱璉聽力師、陳瑞玲聽力師、林鴻清系主任
在 21 世紀,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聽損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幸而隨著科技進步,台灣民眾對聽覺輔具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再者 2017 年健保通過 18 歲以下兒童電子耳補助,因此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之年齡層逐漸往下、個案量也逐年上升。為確保人工電子耳能為個案帶來最大利益,馬偕醫院在術前會依個案年齡及聽能狀況執行適切的聽語評估,並在術後以語音聽知覺評估工具定期追蹤個案聽語表現,以確保人工電子耳之效益。演講中亦會分享歷年來人工電子耳手術個案之臨床預後。
聽力報告沒說的事──全面性評估個案與家庭因素運用於聽語教學服務
講師:徐英嘉社工員、賴紀閩聽覺口語師
在相關專業人員及障礙者本身的努力下,障礙的概念由早期著重於個人治療取向的醫療模型,慢慢進入以人為本的現在。隨著生理、心理、角色、環境與社會參與等重要的面向被納入障礙的概念之中,顯示出個人及家庭在各個面向的需求以及參與決策的重要性。本演講將從實務現場出發,從真實的生命之中,看見家庭與聽損兒童在療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並結合以家庭為中心的全面性評估及處遇,討論更加適切的聽損兒童家庭聽語療育服務。
學前兒童口語語料分析及應用:以語言發展指標、常用辭彙及聽力評估為例
講師:吳尚諭助理教授、李沛群副教授
介紹目前所收集近三百位典型發展與語言發展遲緩之學前兒童的口語語料樣本,包含受試者特性、口語語料收集之方式及語料處理流程等。並以此口語語料樣本進行語言發展指標之適用性評析,例如平均語句長度和詞彙變異量指標。藉由分析不同年齡兒童使用詞彙之頻率,建構出學前兒童常用詞彙表。最後介紹由常用詞彙表產生對應的語音聽辨評估材料的設計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